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美文美图  > 正文

安楼
●菏泽地名前世今生●

作者: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5-05-28 08:57

安楼村位于曹县城东21.4千米,苏集镇镇政府西南4千米处。全村总面积0.72平方千米,其中耕地0.57平方千米,村庄占地面积0.12平方千米。聚落呈长方形,东西主大街长约260米,全村300余户,820余人,有安、王、刘等姓。

《曹县地名志》载:明初,安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安蔡楼镇柏树园村;清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,分支迁此并建楼,故名安楼;著名大弦子戏艺术家王振合生于该村。

王振合(1890—1968),乳名双成,大弦子戏生行,大弦子戏名司鼓,著名大弦子戏艺术家、教育家,师承大弦子戏名老艺人周炳乾;为曹县曾田庄大弦子戏班主演,长垣新庄大弦子戏公辰班、滑县大兴班、滑县公义班、新新剧社、滑县民众剧社名鼓师;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。

王振合幼年习武,后因生活所迫,12岁入曾田庄大弦子戏窝班学戏,深受大弦子戏名老艺人周炳乾的赏识并被他收为入室弟子。周炳乾根据他的条件,决定让其专攻红脸。在严师的教诲下,王振合技艺大增,其入木三分地饰演了《广武山》中的秦琼、《武松打虎》中的武松、《黑石关·盘叉》中的康茂才等角色,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。20岁时,成为鲁西南大弦子戏红脸的佼佼者。

辛亥革命后,王振合携眷西上长垣,入新庄弦戏公辰班,适逢班中鼓师病故,为使已停演多时的公众班恢复演出,改行司鼓。为练好司鼓,王振合勤奋训练,为熟记曲牌、戏词,常常深夜不眠,故而通悉全剧,形成自己“包本”司鼓特点。其间,王振合与山东来的二刚、岳修振、李永来等协力授艺,传播大弦子戏艺术,培养出花旦王尽义、郭尽田,红脸刘尽茂,小生黄尽成、黄尽喜等一大批弦子戏名演员。1936年,王振合进滑县大兴班。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北后,戏班解散,目睹了日寇的暴行,王振合义愤填膺,他与岳振修、宋存艺等人在滑县横村大庙组建公义班,排演了《黄巢起义》等历史革命故事。1948年,王振合参加冀鲁豫边区在菏泽举办的解放区文艺团体训练班,后与李进田在濮阳建立新新剧社,为新新剧社创始人之一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王振合返回滑县民众剧社,仍为鼓师。1956年,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,荣获音乐伴奏(个人)一等奖。1960年,河南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编辑校订《大弦戏音乐》一书,他参与编订并口授了许多近于失传的曲牌。同年他与其他大弦子戏艺人口述记录了二百多本(出)大弦子戏传统曲目,为大弦子戏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大弦子戏盛行的安楼村,明属万村里、清属万村都,民国时先后隶属于曹县第七区、成曹县、复程县第五区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先后隶属于复程县苏集区、曹县柳窑乡、卫星人民公社、苏集人民公社、龚楼人民公社、龚楼乡、苏集镇。

进入新世纪后,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,安楼村民从事木质工艺品、木质模型材料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,其加工、销售的模型材料,成为安楼村一张靓丽的名片。

丰瀚 酆鸿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